范子衿一愣,繼而胸中翻涌著滔天的怒意,但他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大喊大叫,只是冷漠的問道:“若兒子就是考不上舉人呢天下少年考得生員的人不知凡幾,但其中有多少人不能寸進一步”
對于讀書人來說,秀才只是他們對官場邁出的一小步,不過是有了功名之身罷了,真正的坎在于秋闈,只有過了秋闈成為舉人才能獲得舉官的資格,而若能考中進士自然更好。
因為非進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封相,這是自大周開國以來的傳統。
范子衿再春風得意,那他也只是一個秀才,他的未來還沒有保障,除非他能考上舉人。
但這何其艱難。
江南每年的秋闈只取前三百多名,擴招的時候多點,但參考的人數多達十萬人,隔一年便有新增的秀才,秋闈卻是每三年才舉行一次,累積下來的秀才可見有多少。
如果范子衿考不上舉人,那范子衿的恩蔭就是他的另一條出路了,他但凡多想一想他的兒子就不會這時候提出把恩蔭的名額給范子蕭,而是要等到他考中舉人之后。
范子衿胸中翻涌著怒氣,目光炯炯的看著父親,逼問道:“若是兒子考不上舉人怎么辦”
范思文有些心虛的扭過頭去,道:“子衿不必妄自菲薄,你的文章我與你先生們都看過,都覺得不錯,只要再歷練一段時間”
“可您和先生們都不是考官,”范子衿淡淡的打斷他的話道:“這世上有才名卻屢次不中舉的人還少嗎”
范思文臉色有些沉郁。
他見識資歷擺在那里,如何不知這個情況
但三十少進士,子衿三十歲考中進士都還算年輕的,就算范思文覺得兒子很聰明也不敢肯定他能在三十之前考中舉人啊。
但子蕭的年紀擺在那里,那孩子又是個愚鈍的,既然子衿有能力尋找自己的出路,那他提早將恩蔭給庶子有什么不對
想到長子這幾天的落寞,范思文越發堅定,直接道:“此事我意已決,子衿,你九歲考中童生,十二歲考中秀才,便是為父也自愧不如,多加努力一番必可以”
范子衿冷笑一聲,轉身就走。
范思文一愣,繼而大怒的拍著桌子道:“逆子,誰教你如此忤逆父親的你的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”
不告而出,可視為不孝了。
范思文對范子衿如此偏激桀驁的行事不喜。
范子衿在門口停下腳步,譏笑道:“子不教,父之過,父親從未教過兒子做人做事,兒子當然不會行事了。”
“你”
范子衿甩開袖子就走,跑到外面被冷風一吹他才清醒了些,想到本屬于他的恩蔭就這么被父親給庶兄了,他心里就好像堵了一塊石頭一樣難受。
范子衿站在院子里想了半響,決定還是去找母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