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看這兩天天氣好,掰出來的玉米還是應該盡早曬出來,今年開始,戶部收稅可收部分玉米,若是曬得不好,只怕明年衙門又要降成了。”
自玉米推廣后各地種植玉米的面積增多,今年年初,戶部就出了條例,從今往后,賦稅可用玉米交,卻是兩斤玉米抵一斤的稻谷或小麥,最多能抵賦稅的三成。
也就是說,以后大家交稅,能用玉米交三成的賦稅。
以前不是沒出現過高產作物,但從沒有一種能與水稻和小麥相比,除了保存的問題外,就是納稅的問題了。
農民種地,納稅占了很大一部分,朝廷只收稻谷和小麥,你就得種這兩樣,而這兩樣產量低,對土地挑,產量上不去,納稅后大家就只能吃著稀粥野菜餓肚子繼續周而復始的種地,若是遇到災年,就完全是聽天由命了。
而朝廷現在同意用玉米納稅就是打開了局面,玉米這東西東西南北都能種植,又易保存,雖然兩斤玉米才抵一斤稻谷或小麥,但耐不住這東西好種,而且高產,對于一些還不適宜種植高產稻的地方簡直是福音。
佃戶們也很高興,想到能用玉米納三成的賦稅,能留下更多的米,他們也很高興,紛紛向北行禮,感激皇恩浩蕩。
馬祥跟在隊伍的最后面一直插不上話,等到穆揚靈將田莊的事了解完,太陽西落的時候,馬祥才有機會站在穆揚靈的跟前。
但穆揚靈并沒有問他話,而是指了小亭道:“聽說你對田莊的發展很有些心得,有什么話你可以和小亭說。”
一句話就打發了他,馬祥的臉色有些青白,但并不敢像上午那樣開口辯解。
穆揚靈就帶了人回別院。
小亭對馬祥和氣的笑笑,拉了他去說話。
小亭這幾年歷練,性格沉穩了不少,不再像以前那樣咋咋呼呼的,加上當年他犯錯,使得他丟掉了在王爺面前的差事,反而捧起了小樓,這些年行事更是謹慎。
所以他去問馬祥,就算馬祥比他年長好幾歲,依然被他套出話來。
拉上馬祥的兩個兄弟和兩個佃農,兩壺酒下去,他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知道的。
小亭回別院回話,“馬大富當年賣兒子簽的是死契,牙人把他賣給廣州城的一個客商做下人,那人是跑瓊州水果生意的,但沒出半年那客商過海的時候就沉了兩船的水果,加上傷亡的伙計,損失慘重,他和不少下人都被遣散賣掉,正好就賣給了瓊州當地大地主。”
“瓊州水果很好賣,那個地主手里大片的土地都種的水果,他就被安排在果園里當小工,一個月的月錢不過兩三百文,連吃食都時常被克扣,做了五六年,還是一文錢都沒存下,但他對種植果樹很有心得,他們果園里種的果樹他都會料理。瓊州本就是窮兇極惡之地,歷朝歷代都是流放犯人的地方,一年前當地土著和流放的犯人們起了沖突就打到了他們的莊園,也巧,他們東家的獨子正巧來莊園玩,他機緣巧合把人給救了,就求了自由身,他東家還給了他不少錢財。”小亭說到這里一笑,“他應該是拿著錢去闖蕩了,只是虧得厲害,用剩下的最后一點錢回了家,也算是衣錦還鄉,娘娘,他會提議兩個莊頭種果樹應當是打起了販賣水果的主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