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在王這里出了永平府之后,其他長城沿線的部隊也紛紛得到了消息,越過長城南下。有被他們腐蝕的,就順利一些。沒被腐蝕的,堅守城門不放行的,那就直接架炮轟。都這會兒了,大明都沒了,還死命抵抗不服的,很明顯就是有想法要割據一方的危險分子,直接弄死了事。
這過程中死難的普通人,王就只能說聲抱歉了。打仗哪有不死人的?更何況這是逐鹿中原,問鼎天下的時候。所有擋在面前的,都得死。
當然,王的殺性肯定是沒有那么大的。除第一波立威弄死的人之外,其余人等都被下了武器,找個地方集中關押,以后充作干活的苦役。留下千八百人的穩定城中秩序之后,大部隊直接按照既定的路線前進。
等消息傳到京城中沒過幾天好日子,正窩里斗的一幫農民軍那里的時候,王帶著的隊伍距離京城已經不足五百里了。
大敵當前,內部糾紛先放下,干倒王才是首要。
于是各路農民軍共計二十多萬人,沒有選擇守城,而是到了城外五十里的通州附近,要跟王帶來的五萬戰兵打野戰……
十一月三日,順利程度遠超王預料,之前他覺得怎么也要半個月的時間,但事實上連打仗拔城,帶休息趕路,到通州的時候,也不過才十一天而已。
路上遇到的城也沒廢多大勁,基本上都是直接投降。王可以保證,他雖然往這邊也有滲透,但絕對沒有收買這些文武官員,都是他們直接投降的。
其實想想也正常,現在整個關內,從南到北,從東到西,要說最能打的軍隊也就是永平府孫承宗的手下了。盡管之前為了鎮壓農民軍,但還是有不少人駐扎在那里的,為的就是防備王南下。現在王帶著人打到了城下,意味著什么不而喻。不是孫承宗戰死,就是孫承宗投降,那么他們這些人抵抗也就沒什么意思了。
而且國不可一日無君,相比起那些農民軍來說,王上位似乎是一個更好的選擇。基本上有心人都知道王那里是個什么發展水平,畢竟王是不禁指他人打探的,隨便看。所以武將知道,王手下的軍官戰兵大都是什么待遇,以及他對手下人怎么樣。文官知道,王手下奇缺治理人才,那么就是需要他們的。
雖然王地盤上教授的學問,以及那些進學的女童,多少的有些不尊圣人,不尊禮法。不過沒關系,等以后他們會教給這姓王的,教書育人、治理天下他們是最拿手的。這天下會是姓王的,也會是我們的,但終究是我們的……
到了通州,看到對面嚴陣以待無邊無際的一大票人群,王是真想采訪采訪他們,一直這么勇的嗎?
為了避免這些人輸不起,屠城搞破壞什么的,王讓人射了一封信過去,大意就是警告他們,不準放火燒紫禁城什么的,一旦有這樣的動作,撥皮抽筋……
隨后就是一面倒的戰斗了,基本上就是屠殺。放幾輪炮,近距離放幾輪強,一萬騎兵沖幾個來回,結束戰斗……
紫禁城當然是讓人放火了,或許也是王的話起了反作用,他不說這些人還沒想起來呢,一說才想起來不能給王留著……
事實上就是王不說,以這些人的操行肯定也得放把火,他之所以提醒一下子就是想著有個萬一啥的。其實他去信的時候,就已經想到了,這個逆反心理是挺操行的,但問題不大,重新蓋就完了,有的是錢……
當然王也是說到做到的,調查明白是哪一路的人之后,一萬騎兵別人不管,硬是把那個帶頭的以及其他高層全抓了回來,在紫禁城的皇極門活活剮了三天兩夜……
至于那些農民軍,王除了留守京城一萬戰兵以維護秩序外,其他四萬人兵分熟路,攆的一幫農民軍雞飛狗跳。
王的指令是把這些人攆到淮河以北的南方地區,盡管他的硬實力完全能夠一戰定乾坤,但是他治理不了,打下來也沒用。就是淮河以北地區,他想要消化完全,正經也得一段時間。
再說南方士紳、地主什么的那么牛比,王務必得讓農民軍禍害一遍。因此遭受戰亂而死的平民們,那王就管不了了,總也是要經這一遭的。要是真讓他親自動手,說不得死的人更多。畢竟這些大字不識的平民最好煽動,一旦被有心人利用,王也是一個殺,還會殺的更狠。
雖然王短時間內不收拾那些農民軍,但最后他們也是跑不掉的。這幫人撐死也就是跑到的南邊的占城等地,也就是今天的東亞五人組,那邊沿海地帶基本都是王的……所以最后他們的財富,除了吃到肚子里的,其他的東西什么都拿不走,而且那幾十萬的人還要做苦役干到死以贖其罪。
活不下去造反沒毛病,反正都是一個死。但是他們手里或多或少的都有平民的命,給一幫子百姓禍害夠嗆就不對了。王是比較雙標的,他殺行,有借口,而且他也沒禍害百姓,別人殺那就是事兒,總歸是他拳頭大,他說了算……
初步拿下整個淮河以北地區,并實現大部地區穩定,就用了王半年的時間。想要恢復生產建設,那需要的時間就更長了。
壓制住了手下聒噪的上位稱帝的聲音,王轉而開始經營地盤。
治理肯定是要文官的,對于投降配合的,如同當初的遼東一樣,王欣然的讓其仍任原職。要想算賬,得等到以后他小娃娃們長大成人才好了。現在才過了十二年,他第一代的小娃娃都沒出頭,還是得等一等。
說到這個,就不得不說一句衍圣公。當時不是沒有農民軍進兵山東,但就是那樣,王的手下想要屠了孔家,都被人家死命的攔住了,就說這孔家多牛比吧。
而且不同于當初皇太極入關,現在他王上位了,孔家的姿態拿捏的那叫一個足,真尼瑪的活膩了……
對于災民的救助,王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。別的不說,就活命的糧食,那是一車一車的老長一個隊伍往關內運。他囤積了供三千萬人,一天三頓,頓頓吃干飯,吃到飽,吃一年的糧食。雖然沒有統計人口,但向來也就是個四五六千萬的人。這些糧食對于北方地區來說,在沒事兒吃兩頓稀的情況下,完全足夠養活一年所用。
而有這一年的時間,王在北方地區恢復生產的糧食,他關外地盤產的糧食,加上南邊那些占領的地方所產的糧食,還有他已經派兵攻打莫臥兒帝國,那時候弄來的糧食,這么多糧食劃拉劃拉,除了囤糧以待一統南方之外,最后整不好他還得釀酒、喂豬。
至于其他的什么水泥、磚瓦、鋼鐵、金銀、布匹衣物這個那個的,囤的海了去了。
同時王再一次的組織人手修城、修紫禁城、修路。這一次他要從京城一直修到山海關,同前屯那里的主干道相連。以及其他的,聯通各省的主干道,全部標配的雙向八車道。
至于什么清查土地就跟不用說了,只不過因為還是沿用的原來的那些文官的緣故,和本地的士紳沆瀣一氣,加上又是剛干完仗,爛賬太多,比較磨嘰罷了,抓幾批貶了苦役干到死也就好了。
一時間,整個淮河以南處處是工地,哪哪都是活。
王同樣沒有忘了那些賺他銀子的商人們,因為地域的關系,相比起來,還是北方的商人跟他做的買賣多一些。
而說到北方的商人,就不得不提一下子王心心念念的晉商八家。
王不會管有什么人,有什么勢力,直接派兵把這八家給抄了。男的、快成年的貶為苦役,女的直接帶著孩子官配遼東,扎刺直接送去勞軍。
有自覺牛比的文官大佬還想跟他倆求情,王不管那個,直接抄他的家。不涉及到什么道統,也不涉及到治國之本什么的,就是單純的貪污罪。
盡管很多文官有微詞,但一時的剛到王手下干活,還沒摸清楚脈,再一個也是王手下兵強馬壯,那是真殺。所以除了一些小風波,又添了幾條命,抄了幾個家之后也就完事兒了。
不過同文官的斗爭也快了,因為他勢必是要推行教育的,若是跟關外那般,什么結果可以想見,必定是血流成河……
_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