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東陽離開。
吳若蘭對杜玉峰道:“這項工作,你怎么看?”
杜玉峰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。
市委書記當面提點的機會,肯定要珍惜。
“省里的規劃我認真看了。”
“從執行的層面來講,難度不大。”
“居民圈,商圈,公共資源圈,三圈在城市規劃之初,已經考慮了疊加效應。”
“在這個方面,市里只需把資源進行細分就好。”
“比如說圖書館做為公共資源,要星鏈式發展。”
“每個社區或街道,都要有圖書館。把閱讀的機會變得簡單易得。”
“用商業連鎖的思維去布局圖書館。”
“這樣,為人民服務的品質就得到了極大的提升。”
“也符合人性化的需求。”
“二場,菜市場和停車場,和老舊小區改造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”
“比如說停車的問題。”
“重點區域停車難,資源緊缺。”
“核心區就那么大,地下停車場,高層停車場,收效甚微。”
“好不好把停車場建大一點,放遠一點。”
“建到商圈步行距離十五分鐘或二十分鐘的邊緣去。”
“把共享單車,共享電動車的資源規劃到這些停車場。”
“與其找十來分鐘的車位,還找不到。”
“不如停遠一點,騎個車去辦事,把車位資源分流出來。”
“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。”
“總之,執行層就是想辦法。”
“把空置,空閑的資源進行利用,復用。”
“把資源擁堵的節點,進行重新定位,規劃分流。”
“書記,這就是我的想法。”
吳若蘭點點頭,“嗯,這個思路,比較適合去做具體的工作。”
“主意多,想法多,是你的優勢。”
“這件事,愿意干,想干好的人,是會有很多方法。”
“只是,站在全市的角度,市里更多關注的是:愿不愿意干的問題。”
“而不是怎么干的問題。”
“腦子通不通的問題不解決,事情就干不成。”
“人性是趨利避害的;社會組織,會放大人的這個特性。”
“各縣,各局,各部,都有他們的‘利益’訴求。”
“改變,就意味著打破舊有的平衡,是在動一部分人的利益。”
“市委要做的角色,不是和稀泥。”
“而是要把利益打散,重新分配。”
“分配給誰?分配給沒有資源的普通人。”
“你是省師研究生畢業,歷史學的如何?”
“從歷史借鑒的角度去考慮,你會怎么想這件事。”
杜玉峰思考了一會才道,“農耕社會的舊王朝,三百年必然產生動亂。”
“究其根源,是土地被高度集中到了一部分人手里。”
“土地做為農耕社會的唯一資源。”
“一旦過于集中,農民就無法生存,就會被迫起義。”
“這造成了,多數王朝,都是敗在農民起義手里。”
“每一個王朝的建立之初,都是一次土地資源的打散重新分配。”
“這也是每個王朝開始都很興盛的原因。”
“近現代以來,工業革命,改變了社會的性質。”
“土地不再是唯一資源。”
“可是,不管是土地也好,石油也罷。”
“資源的總量還是有限的,并且仍然會被集中。”
“一旦被高度集中,還是要出大問題。”
“書記的意思是,政府要充當資源調配的角色。”
“不僅要控制,資源過度集中。”
“還要適時的打散舊有資源配給方式。”
“讓更多的人,有更好的機會獲取資源?”
吳若蘭輕笑道:“在任何一個時間段里,總會有一些人。”
“因為各種原因,慢慢地把資源占為己用。”
“重新分配,看似不合理,看似破壞了舊體系;”
“可其實,破而后立玩的是一場無限游戲。”
“爭一時的輸贏,是有限游戲。”
“跳出輸贏,以延續為目的,是無限游戲。”
“市委不能想著,得一時之利,不能急功近利;”
“而是要想著,長遠的發展,要想每一件事情做下去的意義。”
“這一點,很重要。”
杜玉峰似乎明白了一點,可是又沒有完全明白。
“到底是領導講話,境界就是高。”
吳若蘭‘哼’了一聲道:“你的意思是,境界太高,不落地?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