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榆倒是知道三郎那邊也已經成親了,三郎成親后,還帶著媳婦過來拜見爺爺和奶奶。
爺爺和奶奶對三郎的印象還是不錯的,所以并沒有趕他們走,而且還都給了見面禮。
聽三嬸高氏說,三郎媳婦是三郎自己看中的,最開始他爹娘并不同意,但是三郎卻覺得自己看中的不錯,還拿了當初二叔和二嬸的婚事說事兒,把二叔和二嬸氣得夠嗆,最后也不知道怎么的,就同意了。
三嬸說三郎媳婦人也不錯,不過杜榆沒有看到過,不能下結論。
大姑和二姑那邊就來不及告別了,因為他們的假期不多了,要趕著去京城報道去。
所以在一眾親人的送別下,杜榆和胡鑫帶著七八個下人朝京城出發了。
這次他們打算是租個院子的,不然這人都安排不下來,因為有專門做飯的,還有干粗使活的,另外趕車的,看門的,加上還有他們兩個的小廝和丫鬟,總共□□個下人呢。
“到了京城,咱們先到客棧住一住,然后找到房子了,立刻搬過去。”胡鑫說道。
楚家別院愿意他們住進去,可是他們不能不自覺,而且楚家別院離翰林院的距離也有些遠,杜榆不想大表哥每天都天還沒有亮就起來,跟上朝的人一樣,那不是虧死了?
像他們這樣的,只需要上午辰時中(也就是八點)去翰林院就成。不算太早,也不算晚。但是如果住的遠,那就需要花的時間多,可能需要卯時中(上午六點)就要出發了。起床那就更早了,雖然說這個時候的人普遍都睡的早,但是也不帶這樣的,能多睡一會兒就多睡一會兒。
下午申時初(下午三點)就可以下班了,這個時候一般下衙都挺早的,很多人下衙了,還能安排各種活動,不過杜榆這樣算了算,也是八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呢。
看來這個時候的人也知道科學的安排工作時間呢。那可不是吹的。
杜榆點頭,既然大表哥說他安排,那么她就直接享受就成了,依靠自己的丈夫也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兒。
回京的路程也快,當然在回京前,他們也去縣城拜訪楚院長他們了,表示對他們的借宿的感謝,畢竟如果沒有他們的別院,他們也不可能住的那么安心,一點兒也沒有為住宿擔心過。
而大哥和大嫂那邊,也是對杜榆叮囑了又叮囑,雖然胡鑫比杜大郎大一歲,可是杜大郎還是以大舅哥的身份,讓胡鑫好好照顧他妹子,不能欺負她。
完了,臨走的時候,杜榆大嫂還送了杜榆五十兩銀子的儀程,說道:“你們在京城,什么都要花錢,我送這個你們拿著,等以后你大哥考中了舉人,也要到京城叨擾你們呢,這次就是提前的花銷,可要收著,不然就是沒有把我們當成是一家人。”
杜榆只好收了,大嫂還真是大方,雖然她的陪嫁的田也挺多,每年出息也不少。
杜榆的陪嫁的莊子一年也能有兩三百兩的收入,想著攢幾年,真的在京城買一棟房子,也算是在京城置辦產業了。
只是到了京城,也不能所有的開銷都是吃老本,那樣只能越來越窮,看來,到了京城,還得想一想門路啊。
大表哥當庶吉士,一個月的俸祿,也就是三兩銀子。
三兩銀子哪里夠養活這么多人?完全是不夠,京城的物價又高,難怪有些人寧愿選擇外放,也不愿留在京里,因為到了外面,天高皇帝遠,撈銀子也是撈的快。
不說別人,就說杜榆他爹,在彭澤縣就比在京城要弄的錢多的多。
到了地方上,水至清則無魚,她娘就還和人合伙弄了海鮮店呢,雖然她只占干股,經營上她沒有插一點兒手。可是也能收錢,一年也不少于幾百兩呢。
到了京城,她也不是雞頭,根本就沒有人想著跟你一個翰林院庶吉士的老婆合伙做什么生意,畢竟你的權勢比起別人來,那就是小指甲蓋都沒有的。
這么一想,還挺愁人的,錢真是個好東西,也是讓人郁悶的東西。
人家別的人家,就是有族人在做生意,然后做生意的錢用來供這族里當官的上下打點,官越做越好,人家的生意才能越來越大,但是胡家沒有這樣有本事的生意人那,不提這個也罷。
作者有話要說:齊氏一直很彪悍那!
_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