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這海文出來的真是時候,只要幫著海文成功成為秀才,那朱家和海家就不是問題,以后杜有忠在這彭澤縣施政就容易多了,也不會再有抗拒不交稅的人家了。
當然,胡鑫也不是只培養海文一個人,其他的還有兩三個也是不錯的,如果能多中幾個,那真是皆大歡喜了。
名聲,都是要靠自己去賺的!
雖然這都到了初冬了,可是彭澤縣這邊一點兒也不冷,杜榆只穿了一個夾襖就可以了。
秦婉娘過來找杜榆借花樣子,杜榆閑著無聊,也畫了好些個以前的花樣子。
秦婉娘看了很喜歡,她的針線不錯,而且從小跟著她祖母,也沒有個兄弟什么的,做針線就成了她主要的活計。
杜榆問道:“你族學里學了幾年?”
秦家倒不是從鄉下下來的,聽說還是一個大族,只不過秦婉娘的祖父只是秦家的一個旁支,但是秦家卻有自己的族學,男女都有,年齡到了,就去族學里學文去了。
而秦家的女子的族學里,學的不光是讀書認字,像什么琴棋書畫之類的,都會學一些。還有女紅,廚藝,算賬等等。
而且大部分都是由女先生來教的,還有一部分是一輩子沒有嫁人的人。也都是秦家自己家里的。
秦婉娘說道:“我們不過是旁支,也就是學了點皮毛,在族學里學個一兩年就出來了,后來我跟著祖父祖母來到了彭澤縣,就是祖母教我了。”
他們這一房也并沒有多少錢,像學琴,人家那些嫡支都是有名貴的琴,而她,想學這高雅的東西,上頭的先生也不會用心教的,因為那些嫡支,她們都指點不過來,哪里還在乎這些旁支的姑娘?
所以去族學,秦婉娘就覺得自己是那小透明,能學到多少東西呢?
她又不會學人奉承那幾個人,更是成了小透明了。
杜榆看秦婉娘的神色,就打消了繼續說這個話題的念頭,看來,這姑娘在族學里的經歷不是美好的。
她干嘛哪壺不開提哪壺的?那不是掃興嗎?
王婆子做的飯菜真的很好吃,這到了冬天了,這邊因為比較潮,所以她開始做那種麻辣的鍋子,就是放很多花椒,和辣椒,然后跟火鍋一樣涮著海鮮吃。而且這邊因為天氣比較暖和,冬天也不缺蔬菜,既能去潮氣,又能滿足口腹之欲,簡直是一舉兩得啊。
所以知道今天是有海鮮鍋的時候,杜榆就留秦婉娘,讓她一起吃。
秦婉娘有些不好意思,杜榆說道:“沒事兒,今天我們是分開吃的,就在我這屋子里,單獨弄一鍋。”
爹和大表哥都有事兒呢,中午不回來吃,娘那邊知道自己要留秦婉娘,也不會反對的。
秦婉娘最后留下來了,她也喜歡吃這海鮮鍋子,只是她祖父母都比較節儉,舍不得吃,攢著錢給她當嫁妝呢。
杜榆家因為朱大戶的關系,或者是海家的關系,現在不缺海鮮吃,這縣學里的學子,也不知道從哪里學的,什么四時八節的,都要給先生們送東西,以表示敬意。
不收還不行,說是各處都是這樣的。原來他們在私塾里讀書的時候,也是這樣。
胡鑫也對大家說了,這是官學,不能這樣,可是官學的先生難道就不是先生了,圣人還說,尊師重道呢。
連那幾名家境貧寒的學子,也是送了家里攢的雞蛋來,或者是這些人家自己打的海鮮。表示,縣學里能免了他們的學費,他們總不能連這節禮都不給先生,所以杜榆家里因為大表哥的關系,是不缺海鮮的。
杜榆因為這個事兒,和爹,大表哥,都商議了,既然這樣,不如是弄個獎學金之類的,每月一考,前面十名都能得到獎勵,像筆墨紙硯等等,都可以,把這些送的東西,都給平衡掉。
這樣也有利于大家更好的學習,杜有忠和胡鑫都覺得這個法子不錯,杜榆終于欣慰了,她在現代經歷的事兒,總算是有了用武之地,不然她會一直覺得自己很沒有用的。
紅紅火火的鍋子,而且還是銅鍋,現在對杜榆來說,已經根本不是問題了,想當年,因為一個銅鍋很貴,他們還買不起呢。海鮮的火鍋,真是人間美味啊。她和秦婉娘都吃的很高興。
作者有話要說:俺想吃海鮮了!上次去天津,直接在港口買的皮皮蝦,那叫一個新鮮,雖然貴一些,但是比在海鮮市場上買的要好的多了。
前年去北戴河買海鮮,也是皮皮蝦,說得是四十塊錢一斤,然后他給你稱了,用的黑袋子,最后人家拿屋里一換,就成了不新鮮的了,煮出來就吃的出來!紅果果的被騙了!
_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