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回稟杜姑娘的話,老身這里確實有一家子人,他們是自賣自身,不過因為不樂意家里人分開,
老身看著他們也可憐,就隨了他們的意。”
只是買了全家的人卻是很少。
看到這被家里父母或者親戚賣了的小男孩,杜榆心里也是不好受的,可是這個世道,就是這樣,她也挽救不了所有人。
就是不明白了,那杜柳為啥拼著命的要給人當丫鬟,做下人。
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算了,想這個杜柳的事兒干嘛呢,還是自家的事兒最重要一些。
杜榆問道:“那一家子有幾口人,都是多大年紀?”
李牙婆忙道:“一家子五口人,爹娘年紀都是三十來歲,有兩個兒子,一個十歲,一個八歲,另外還有個小女兒,今年六歲。家里那邊糟了災(zāi),一路上乞討過來的,到了咱們云陽縣,最小的女兒就生病了,老身看著不落人,就把人給救了回來,只是老身也是要養(yǎng)家糊口的人,所以他們就求著老身,若是能一家子托付到好人家家里,他們寧愿做牛做馬。”
怪不得這一家子都賣不出去,這么五口人,還要一起買,除非是像杜榆他們這樣,才剛開始買人的人家,不然這老得老,小的小,根本就不好賣出去。
杜榆倒是覺得這一家子挺合適的,見過了李牙婆,對杜大郎和杜二郎說了這一家子的情況,“大哥,二哥,覺得這一家子怎么樣?”
杜二郎率先說道:“我覺得挺好的,買了他們一家子,也不讓他們分開了,而且我們都有人了。”
杜大郎問道:“這一家子需要多少錢?”
“兩個小子,貴一些,一個需要十兩銀子,兩個就是二十兩,小丫頭需要八兩,他們的爹娘,一個只需要五兩,一共是三十八兩。”
這念頭,反而是小的值錢一些,年紀大的下人卻不值錢了。
這些賣身錢,除了一部分給李牙婆,這一家子拿一些,然后他們還要還李牙婆的醫(yī)藥錢。
“是死契還是活期?”杜大郎問道。
“都是死契,我問了,這一家子家在北邊,那邊鹽堿地也多,后來鬧了災(zāi),地也種不成了。”
兄妹三個商量了一下,又和四叔四嬸說了一下,就商量著看了人過后,就把人買回來。
這一家子也姓李,杜大郎見了這一家子五口,和李牙婆交割了一下,各自按了手印,李牙婆收了點錢,去官府辦了文書,這李家一家子就是杜榆家的下人了。
李家一家子聽說有人買下來了他們一家五口,心里高興又害怕,高興的是,全家不用分開了,害怕的是不知道主家是什么樣的人家。
不過李牙婆也算是盡心盡責(zé),把杜家的情況告訴了他們。
“難得是個和善人家,又是第一次買下人,比那些大戶人家要好多了,你們只要本本分分的,絕對不會出現(xiàn)打罵人的情況,勤快一些,我看你們不會受什么苦。”
這可真是難得的好人家了。
李大壯一家子對李牙婆是萬分感謝,雖然這李牙婆也是為了賺錢,可是難得的也是危難的時候救了他們一家子,不然自家小女兒就活不成了。
李大壯他們被帶了回來,見人就磕頭,把趙氏給下了一大跳,杜大郎說道:“都起來吧,咱們家也沒有什么事兒,以后李大叔看看門,然后趕趕車,李大嫂幫著我娘,和嬸子們做做家務(wù)。長福跟著我,長順跟著我二弟,小丫就跟著我妹妹。咱們家也沒有那么多規(guī)矩,你們也不要太拘束了,不過我們家不喜歡偷奸耍滑的人。到時候誰要是這樣,就別怪主家心狠了。”
杜大郎不愧是在外面跟著杜有忠過的人,說話是恩威并施。
把人給分配了下來,倒座也有幾間房,給這一家子安排了下去,李大嫂是來到了這頭一天,就去灶上做飯去了,杜榆一嘗,這味道還真不錯,看來這李大嫂在灶上是個好手。
小丫才六歲,直接成了杜榆的小丫頭,怯生生的跟著杜榆,杜榆笑著說道:“別怕,我從來不打人的,你跟著我也沒有啥事兒。李牙婆那邊也跟你說過了吧。”
小丫忙說道:“小姐,我什么都會,我會好好伺候您的。”
作者有話要說:1買噶,系統(tǒng)崩潰了
_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