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人計議已定,陳重取出蜀茶泡上,茶香氤氳,書房中氣氛輕松下來。
“說起來,還是皇后娘娘深謀遠慮,”袁興宗笑道,“一開始便為李夫人主持公道了。”
陳重臉上無奈地笑了笑,也不好多說什么,端起茶盞低頭飲茶。
吳階撇了撇嘴,覺得這個笑話不好笑。皇后娘娘善妒,不但專寵后宮,還干涉公侯重臣的家事,連外朝官員都傳開了。不過,袁興宗也只有在陳重的書房中才是這種態度,洛陽令家中河東獅也不好惹。在皇后的支持下,這些關西的官宦夫人們都是同氣連枝,互為援手,雌威頗為可懼,在關東士人當中傳為笑談。吳階卻是關西大將中的異類,他不但娶了三個妻室,還養了四個歌姬在家中取樂,所以盡管他才干不凡,升遷卻一直被曲端壓了一頭。..
“皇后娘娘或許有些私心,”楊任端起茶盞,感嘆道:“不過,對大夏社稷,實有不居之功。”
“楊校尉忽感嘆,內里有何道理?袁某愿誠心受教。”
別人感慨,袁興宗也就笑笑便罷,但楊任卻不是尋常人,當即做出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。
楊任不可能無故奉承帝后。陳重和吳階也動了好奇,且聽他的下文如何自圓其說。..
“袁大人過謙了,”楊任喝了口茶水,含笑道,“一愚之得而已。”
“漢唐厚待功臣,豪門望族權勢遮天蔽日,我朝亦厚待功臣,然則,歷代帝后恩愛,上以身垂范,公侯權貴效法于下,幾乎沒有漢唐顯貴那樣窮奢極yu,廣納妻妾的,因此,公侯子女多不過四五人,少則兩三人,甚至如康國王,竟無子需要過繼才能延續爵位。再加上朝廷素來不濫封,一爵只蔭一子,百載下來,無復前朝權門子弟阻塞仕途之憂,公侯家族開枝散葉不多,對朝政的干預和影響也小。不知不覺間,漢末豪強并起,唐季士庶之爭,竟然在我朝消餌于無形。真是令人感慨,治大國如烹小鮮。歷代皇后娘娘的堅持,可謂功不可沒。”
“袁大人,”楊任將茶杯放下,笑道:“你說是不是如此?”
“這,”袁興宗啞然一愣,方才拱手道,“正是如此,袁某受教了。”
陳重含笑看二人,暗贊楊任見識不凡,袁興宗的氣度也不錯。
“袁大人客氣了,”楊任笑道,“楊某久在護國府,同僚們議論本朝厚賞功臣,又從無阻塞豪杰上進之途,這才偶然有了些想法而已。袁大人曾在天策院供職,若論見識當強過楊某許多。”
“不敢當,不敢當。”袁興宗拱了拱手。
袁興宗收起自矜,暗道,楊任在護國府領袖群倫,果然盛名之下無虛士啊。他存了較量的心思,沉吟片刻,唏噓道,“楊校尉此,竟是與開國遺意暗合。當初開國制定授田法時,刻意頒布《長子繼承令》,行按戶授田之制,迫使百姓數子分家,又限定一家各子授田須相隔三百里,便意在拆散家族,使軍士能管制蔭戶。如此看來”袁興宗微微一笑,按住了不再往下說。
涉及皇室和朝廷的意圖,而陳重太子就在一旁,雖然不置可否,但若說得太直白,不知陳重會不會尷尬。朝廷五府表面上一覽無余,內里卻有無數不為外人所知之事。楊任平常并不好炫耀,這隨口一卻語驚四座。袁興宗從前頗以天策院的資歷為榮,他與楊任打交道不多,經過了這一回,二人相互更加敬服。
吳階的臉色卻有些復雜,他除了性喜漁色之外,也喜歡提攜吳氏宗族之人。他不禁有些懊悔,當初做校尉時只想早日晉升將軍,對朝廷運轉的內情,便遠遠比不上楊任。”莫不是因此犯了忌諱,所以一直不能封侯,還一直讓曲端那小人壓我一頭?”吳階暗想道。不過,這些話卻只能藏在肚子里。今天楊任無意中點醒了吳階,他也只能暗暗記下,將來再圖徐徐補救了。
書房中又恢復了平靜,四人各懷心思,靜靜地品著蜀茶
夜風微涼沁入羅紗,窗外鳴蟲嗡嗡嗡地唱響,白紙映出晚風吹動幾枝疏影搖曳。
李若雪坐在書桌前,右放著一本褚遂良描摹的《蘭亭序》字帖,左手放著數張空白的信箋,中間卻是一新賦小詞。每當傷懷之時,她無人述說,便將心事寄托在詞句上,漸漸已成為習慣。詞箋上墨痕尤新,而擺在一側的信紙,滿篇還是空白,只有邊角幾點水漬未干。
每當李若雪提筆想給趙行德寫一封信時,總是如此,心有千萬語,卻不知如何說起。
是恨,是怨,還是相思,說了又能如何?
她愁腸百結,不知不覺間,思念出神時,眼角依稀有些水光。
“夫人,”這時,婢女在書房門外秉道:“張學士還在外面求見,夫人要見他嗎?”
“嗯?”李若雪怔中回過神來,將目光從信箋墨跡上移開,下意識地摸了摸眼角,“誰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