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龍牙軍之精銳,若是光練一群火銃槍手,趙行德覺得太過浪費。火銃槍手便不再攜帶弓弩,近戰格斗上槍刺是既定戰術,也不用刀盾、狼牙棒等武器。他想起了當年河間圍城時,大宋錦檐府死士身負震天雷陷陣,威力非同小可。因為震天雷過于沉重,只能由壯士背負在身。若是將其大小縮小,重量也相應變輕,雖然威力也小了些,但軍士卻能將其投擲入敵陣。龍牙軍預備改習火銃槍的營隊,原先是弓弩營,營中軍士的膂力極大,如果震天雷重量合適,便能夠投出幾十步遠。趙行德考慮再三,覺得可行性極大,只是這適合軍士投擲的震天雷需要及早制造定型,否則便趕不上訓練所用。
擔心火藥的威力不夠,趙行德建議軍械司在鑄鐵模具上預先做好產生破片的溝槽,然后采取逐步減薄鑄鐵外壁的方法,試出合適的壁厚。同時,在不降低爆炸威力的前提下,在火藥團外面包裹一層鐵砂和鐵彈。趙行德將這種新式武器命名為手雷。
火銃營的基本戰術也改變為,大約五六十步外輪番齊射,然后上槍刺沖擊敵陣,在接敵之前,擲雷手擲出數輪手雷,打亂敵軍陣腳,然后火銃槍手一起沖鋒完成突擊。原先火銃營有些守強攻弱,擲雷手列入編制后,可以極大提升攻擊的力量。但是,按照這個戰術,擲雷手必須有極強的膂力,而且在進攻時要走在隊伍的前列,非精銳軍卒不能擔當。趙行德估計,盡管已經竭力降低重量,但以此時火藥來說,威力足夠的手雷仍將是非常沉重的。雖然龍牙軍的弓弩手也許都能勝任擲雷的戰術,但是普通火銃手里面,有一兩成的精銳軍卒能夠充當擲雷手就不錯了,說不定還要建立專門的擲雷手營。
制造手雷,以及訓練擲雷手的建議上書軍府后,很快得到了積極回應。上將軍張善夫親自向軍械司提出了制造手雷的要求,因為趙行德已經提供了初步的圖紙和試制流程,軍械司也答應下來,爭取在兩個月內造出幾枚樣品出來,就算不能及時大量制造手雷,也可以先做出一批重量大小相同的實心彈供給擲雷手訓練使用。
經過此事,趙行德感覺到了龍牙軍在夏國的地位。所有戰馬,鎧甲,軍械,軍府的武庫幾乎是完全敞開的。考慮到這個難得的優勢,以及龍牙軍火銃營的實驗性質,趙行德又向軍府提出,為火銃槍營配備一個騎兵百人隊,除了常用的長槍馬刀外,每名騎兵配備一柄短手銃。這種短手銃他曾經在李四海那兒見過,不須專門點火,而是用了個鐵片敲擊的機關做槍機,打出火花點燃火藥。但是,據說李四海說,這種自來火手銃便宜的不太可靠,可靠的又極為昂貴,唯有一個好處是見機快。而騎兵在兩軍相接時,馬極快,見機快比什么都重要。不須彎弓搭箭,也不用麻煩無比地點火繩,揚手便給對方一銃,取了對方性命比什么都重要。因此趙行德建議一邊在火銃營中試驗手銃騎兵戰術,一邊由軍械司試制便宜而可靠的自來火手銃,若是將來槍機裝置成熟可用,則可以為步軍火銃槍手換裝自來火槍機。趙行德的記憶中,似乎后世的燧槍是不用點火的,但燧槍機的構造就完全沒有見過了。
上書沒多久,大將軍府那邊便有了消息,同意為火銃槍營配備一個騎兵百人隊,用作斥候哨探、反擊對方騎兵,以及追擊敵軍之用。同時,軍府將為這些騎兵配備“可靠”的手銃。同時,軍械司那邊的回應則是,自來火槍機一直都在試制,但就是不能同時達到“便宜而可靠”的要求。
天氣越來越熱,趙行德從軍情司收到消息的時候,已經是七月,扮作商隊的這一行五十多人在洛陽停留兩日,便通過了函谷關。進入夏國境內,趙行德便將商隊所攜帶的茶葉絲綢等貨物賣掉,所賺得的銀錢則分給隨行的軍士。
...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