趙行德懷中有太學國子監生的告身,晁補之的書信,只是一旦拿了出來,不但暴露了身份,給奸黨構陷自己的理由不說,還可能連累座師晁補之。而宋安為他準備那張禮部的通關文牒上沒有宋國的函谷關關防大印,形同作廢。趙行德行囊里雖有萬貫交子,但依照夏國的律令卻要先給流民確定身份,若是他冒認商人,則還是需要行商的通關文牒。
見他臉現躊躇之色,傅知仁也不催促,反而提醒道:“趙先生,你可有一技之長么?木匠,打鐵之類的都可以爭取匠師身份。”
趙行德一愣,看了看自己雙手,不由苦笑起來。他自己似乎天生的笨手笨腳,也許反射神經過長吧。
他試探性地問道:“我也曾讀過幾本詩書,能夠爭取到文士的身份么?”
傅知仁皺眉,手敲著卷宗道:“若沒有通關文牒的話,晉身文士就有些麻煩。”夏國對關東人的甄別收容十分寬容,但承認為文士大多要憑借正式的通關文牒,至少要在宋國有舉人功名的。趙德從鐵索過來,顯然是沒有通關文牒的。
“傅巡吏,今天傳閱的邸報。”一名書辦過來,將一份卷宗交給傅知仁。
傅知仁拿起來快的翻閱后,簽上自己的名字,交給書辦,他似乎有些出神,嘆道:“盧眉和兩河才是英雄用武之地,難道我就這么老死關中么?”
見他感慨唏噓,趙行德等待片刻,才開口問道:“傅巡吏,恕我唐突,若我要爭取軍士身份,你覺得如何?”
“什么?”傅知仁一愣,以為自己聽錯了。
趙行德低聲道:“在下打算爭取晉身軍士。”頓了一頓,見傅知仁的訝然神色,有些尷尬道,“不知合不合適?”
傅知仁上下打量著趙行德,關東人向來重文輕武,狄青的遭遇,關中都為他不值。即便是關東流亡過來的農人,也極少打算投軍的,更何況夏國軍士的資格也極難獲得。他想起趙行德在渡河時候所顯示的驚人膂力,心中微微一動,知他不是信口開河,緩緩答道:“若是夠本事的話,也不是不可以。”
趙行德上前一步,拱手道:“還請傅兄指點迷津。”
傅知仁沉吟道:“雖然律令沒有明外國人不能晉身軍士,但除了少數禁衛軍外,各軍團都常駐一地,軍士也以當地人居多,比如安東諸軍,十之八九都是關中子弟。若是出身關東的去投軍,立足恐怕有些艱難。”傅知仁親身經歷,哪怕是夏國人,在異地投軍,都要付出比本地人多上一倍的努力,才能得到同袍的認可,更何況是新來的關東人。他自己因為關中過于太平,他便特意去北疆投軍,先入度寒軍,五年后后來又入禁衛膘騎軍。因為他古道熱腸,不愛計較得失,能與軍中袍澤坦誠相見,才以關中出身在安北軍司立足。足足在北疆服役了十年,經年累月討伐馬賊和蠻夷部落,后來也覺得厭倦了,才自請退役,校尉推薦他應募丞相府西河巡吏,回到了關中老家。
“只有禁衛軍招募軍士才不局限于一地,不過禁衛軍通常只要在普通軍團服役五年以上的精兵。”傅知仁見趙行德臉色微有些黯然,又道,“不過有一支倒是招新軍士的,禁衛虎翼軍。”傅知仁臉上顯出嘲諷的神情,“而且打仗少,是保命全身的好去處。”
趙行德大喜,也不管傅知仁臉色有異,詳細請教起來。原來這禁衛虎翼軍乃是專門容納世襲貴族子弟的軍隊,也經常招募外國人。虎翼軍五千軍士皆是人披重鎧,馬掛具裝,大營常駐在西都敦煌,負責五府高官的護衛,很少出戰。夏國的禁衛八軍,膘騎軍、白羽軍、花帽軍分別在北、東、西面震懾一方。馳獵軍壓制著吐蕃全境。教戎軍、練銳軍太平時拱衛東西兩都,有事時則馳援東西兩線作戰。龍牙軍乃是從禁衛軍中揀選精銳而成的皇帝親軍,歷代皇帝皆親自兼任軍指揮使。承影軍神龍見不見尾,但據稱是整個夏國作戰最為頻繁的軍隊。唯有虎翼軍,除了鎧甲夠厚重外,已經幾十年沒有打過打大仗了,被稱為禁衛軍中的擺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