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周朝能有如此運籌帷幄之皇帝,乃我等之福氣啊。
”
“何止我等,簡直是全天下百姓之福啊。
”
“陛下高瞻遠(yuǎn)矚,豈是我等庸人能知曉的。
”
因為北境之亂順利解決,朝堂上那些大臣們的態(tài)度來了個三百六十度的轉(zhuǎn)變。
等眾臣都說的差不多之后,蘇云抬手示意大家安靜。
“眾愛卿,有件事趁著今日朝堂跟各位議一議。
”
眾人安靜了下來,蘇云繼續(xù)說:“自文帝期間僧侶作亂之后,我大周朝便興道抑僧,雖說并杜絕僧教在我大周朝傳教,但僧教的地位也岌岌可危。
”
“此事已過去了一百多年,原本為弘揚宗教文化修建的靈隱寺和星宿觀如今都基本上閑置者,太一教遍布天下道法傳播甚廣,所以朕打算弘揚僧教文化。
”
聽到這里,群眾心中有些疑惑,但并沒有人出提問。
“靈隱寺現(xiàn)為皇家中人靜修之所,雖說人不多至少并未荒廢,然星宿觀現(xiàn)狀眾愛卿也知曉,所以,朕打算引普陀山僧人入京,將星宿觀賜給他們。
”
“陛下,祖訓(xùn)奉道,如今想要奉僧,只怕有違祖訓(xùn)吧。
”
此刻站出來的是大理寺一主事裴元,此人是太一教門下。
李裕笑著說:“愛卿誤會朕的意思了,引普陀山僧人至星宿觀,并非要打壓道教的意思,太一教在我朝的地位不會動搖。
”
表面上看上去答非所問,但這個回答解決了太一教弟子心中的疑惑。
裴元不再多,另一人站出來說:“陛下,臣不是很明白為何要引普陀山入京,普陀山如今只是個不大不小的宗門,如今我朝已經(jīng)有太一教和移花宮兩大宗門依附,移花宮更是護國宗門,此刻引普陀山入京并將星宿觀封給他們,是否會引起其他人不滿。
”
這個問題倒是比較中肯,蘇云之前也考慮過。
“這便是我今日朝堂提出此事,需要眾愛卿幫忙解決的問題。
”
此一出,意思就非常明顯了。
皇帝已決心要引僧教入京,現(xiàn)在的問題不是眾臣答不答應(yīng),而是如何讓世人沒有意見。
有了明確的目標(biāo),群臣再說話也有了針對性。
“陛下興僧傳教,乃普度眾人之舉,世人皆會明白陛下的用心。
”
“臣也覺得陛下此舉造福萬民,世人會理解的。
”
饒了一圈,也沒人說出什么實質(zhì)性的建議。
關(guān)鍵時刻還得是周立庭,他進道:“陛下,星宿觀本是為太一教修建的,然太一教道眾灑脫不羈,居無定所,且在大周朝分布極廣,加上一些客觀小因素所以并未入駐。
”
“臣自然是相信太一教眾人心胸廣闊,不會計較普陀山入駐星宿觀之想法,然世人魚龍混雜,免不了有心之人從中作梗,造出普陀山雀占鳩巢的謠。
”
“所謂人可畏,我大周朝不得不為太一教弟子兜住顏面。
”
“所以,臣建議,讓普陀山和太一教同時入駐星宿觀,將星宿觀改名并一分為二,南面為僧教文化,北面為道教文化,如此一來世人只會驚嘆僧道融洽相處,也會感恩陛下包羅天下之心,亦不會引起兩教的矛盾。
”
此話正入蘇云內(nèi)心,他笑道:“這名字愛卿可想好了?”